記者暗訪所見驚人:飼料色素炮製"優質臘腸"

發表:2003-01-24 17: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年關到,臘味飄香。恰在此時,一封讀者來信反映:江門市江海區禮樂鎮的一些臘味加工場正在大肆生產「米臘腸」、「染色臘肉」。信中還說,這些劣質臘味,目前正熱銷省內各地及相鄰省份,流向百姓餐桌。

何為「米臘腸」?臘肉當真是染紅的?我們為此展開了深入的調查。結果讓我們大吃一驚--

紅米飯成主要成份 「優質臘腸」每天生產千斤以上

前天,在江門市江海區禮樂鎮北頭咀,記者發現了一家十分特別的島上臘味加工場。這家臘味加工場坐落在河中心的小島上,門口有條小橋通向岸邊,左鄰右舍都是牲畜屠宰場。緊鄰著河邊就是廁所,糞便和屠宰場的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兩三米外的水泵卻正在從河裡抽水。走過小橋,出現在眼前的是幾間用松木柵欄圍成的棚子,這就是臘味場的辦公室了。

「有沒有臘腸賣呀?」記者扮作東莞來的客商走進「辦公室」。

「有!有!你要多少?」老闆娘熱情地招呼。「什麼價?」記者邊問邊直奔後面的生產車間。

車間大概有二十多平方米。一進門,就看到地上一片白花花的東西,定睛一看,原來是粉碎過的豬肥膘,裝在12個直徑一米五左右的紅色塑料盆裡。兩個工人正圍著第13盆操作呢!只見他們往盆裡倒入白糖,攪拌起來,工具很簡單,就是他們的雙手。隨著他們的雙手不停地攪動,肥膘肉在盆沿上溢出一圈泡沫,又白又膩。空氣裡還瀰漫著一股酒味,工人告訴記者,在加入白糖前,已經加過白酒了。不一會兒,最後一盆肥膘肉已經攪拌均勻了。兩個工人一使勁,把大盆從地上抬起來,架在別的盆上,盆底沾著的地上的黑水,一滴一滴掉進白色的肥膘肉中。

車間的一側是幾個一米多深的長方形池子,肥膘肉粉碎之前就放在裡面。池邊有三四個汽油桶,每個桶上都架著帶眼的鋁盆,白色的碎沫和肉筋把網眼堵得都看不見了,倒是有許多蒼蠅趴在盆上!汽油桶的桶底是一層黑水,又粘又稠,看不清是什麼成分,完全和泔水一個味兒。

這些帶網眼的鋁盆和汽油桶可能是用來給粉碎後的肥膘肉濾水的。

挨著池子是一口巨大的鐵鍋,鍋裡正在燒開水。「做臘腸還要開水呀?」「煮飯。」一個帶貴州口音的工人回答說。「噢,快五點了,你們該吃飯了。」記者話音未落,車間裡的四五個工人哄堂大笑。看著記者莫名其妙的樣子,還是帶貴州口音的小夥子開口說:「做臘腸的。」這時水開了,兩個工人把灶台上的大米倒進鍋裡,裝米的編織袋也淹了大半個。兩個小夥子索性把編織袋浸到水裡涮了涮。一個光著上身的小夥子順手在地上抄起一把鐵锨,在鍋裡不停地攪動。貴州口音的小夥子說,鍋裡的八十斤大米半個小時就能熟。有人從門口的地上拿來兩瓶東西往鍋裡倒,紅的!「這是什麼?紅色素嗎?」記者剛剛進門的時候發現地上有十二個同樣的塑料瓶,瓶身上沒有任何標記,原來是派這個用場的!「紅就是紅嘛!」工人們的回答高深莫測。

趁著間歇,記者和貴州口音的小夥子聊了起來,總算搞清了「優質腸」的製作過程。每天下午,先把豬肥膘粉碎,用白酒和白糖醃製,然後煮米飯,加進紅色素,打碎,待用,這就成了臘腸中的瘦肉。為了讓臘腸的口感更接近肉,還要加入另一種材料---大豆組織蛋白,豆渣的加工品,也就是俗稱的「人造肉」。蛋白用水一泡就會漲大數十倍,同樣經過染色和粉碎的過程,就成了鮮紅的「瘦肉」,將和紅米飯一起成為「優質臘腸」的主要成分。第二天,天不亮,工人們就要把醃好的豬肥膘、打碎的紅米飯、泡漲的蛋白攪拌均勻,然後就可以灌腸,再送入烘培房烤乾,經過日晒,又紅又瘦,泛著油光的「優質臘腸」就出爐了,整個過程不過三四天。據工人們說,這裡每天出產的臘腸在一千斤以上。

離開的時候,記者在倉庫裡看到了成品,兩種箱子分別以紅色和黃色為主色調,包裝非常精美,上面兩個醒目的大字「李達」牌。

前天晚上,記者驅車二探該臘味加工場,沒有開工。昨天一早,記者三探該臘味場,發現頭一次看到的七八個男工人、兩個女工人全都不見了。車間裡的盆、桶、池都洗得干乾淨淨,收拾得整整齊齊,連水泥地都沖刷得光亮照人。想起那肥膘和黑水齊飛的場景,記者幾乎懷疑自己走錯了地方。再和老闆娘「談生意」,她卻一口一個「我不知道,你找老闆吧!」

記者不死心,昨天下午又來到了北頭咀,四探臘味場。這回接待我們的倒是老闆本人,他很有禮貌地說:「不好意思,我們不做臘腸了。」記者看看手上的名片,分明寫著「江門市禮樂鎮臘味場李達」、「生產臘腸一切產品」。再伸頭看看松木柵欄的辦公室,幾個工人正在結算工錢。看來是真的要收工了!

距「李達場」不遠,是禮樂鎮新華開發區,這裡雲集了二十來間臘味加工場。前天下午記者來到這裡時,一根根的煙囪正在冒煙。場子門口,大都停著貨車正在裝貨。

走進第一家「樹雲臘味加工場」的院子,一股很濃烈的酸臭腐爛味扑鼻而來。剛從編織袋拿出的大塊凍肉,還有一坨一坨的凍瘦肉,橫七豎八地扔在污水橫流的地面上。工作台上,堆成小山樣的臘肉被浸泡在一種粘稠的醬色液體裡。六七個工仔正麻利地為這些肉穿上一根根麻繩。

「生意很忙啊?」

「一天要做1000多斤,起碼要做到大年二十九。」

「這些臘肉顏色怎麼這麼深?

「加糖、鹽醃的,很好吃的。」

工仔們幹活的台面上一個滿是紅色印跡的瓶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仔細一看,上面標有「胭脂紅」字樣。「這做什麼用?」「這個啊……」在場的人支支吾吾。記者試著把手插進瓶子裡,手指頭馬上變得紅得可怕,工仔們見此發出一陣哄笑。據記者瞭解,「胭脂紅」根本不能放在肉食品中,人長期食用將對肝臟、排泄系統造成極大的損害。

在另一側的案台上,記者隨手抓起幾個用完了的塑料袋,發現上面寫有「亞硝酸鈉」,還有一包尚未拆開使用。

很快,穿好麻繩的臘肉被一排排掛上長竹竿,隨後送入東面的烘房。「你們是不是要貨啊?你看幾靚啊。年前我們的貨都不夠要……」老闆放下手中的生意,專門將記者引到烘房看他們新出的成品。「七塊八,你要多少都一樣。」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老闆才只肯便宜兩角錢。

記者佯裝嫌貴,又來到附近的「許記臘味加工場」。眼前的景象更讓記者大吃一驚---房子比前面那家更狹小、更骯髒,只有十來個平方。不僅髒兮兮的水池裡浸著呈鮮紅色的肉,地上也粘滿了零散的肥肉,空氣中瀰漫的氣味幾近令人作嘔。再往裡走,記者看到地上堆放著一袋袋凍肉。不過這家加工場的臘肉要價還挺高---八元一斤。為了盡快脫身,記者再三推說想買些很平的臘腸。

「這好辦,我帶你們去!」這家老闆爽快地將記者領到附近的一家加工場。一瞧,是「華髮臘味加工場」?這不是記者上午在「江門綜合批發市場」打過交道的那家嗎!他們生意可旺了,總有絡繹不絕的本地人開著摩托車來進貨,一要就是幾百斤。據他們自己介紹,本地的都是些大排檔、餐館的來要,每天還有很多來自廣州、順德、深圳,甚至廣西、貴州的來批發。記者拿出上午交換的名片一問,果然不錯,電話地址都對上了,老闆姓歐。

加工場的人告訴記者,每天早上四時這裡就開始忙碌了,一般是上午做臘腸,下午做臘肉。這裡的環境同樣惡劣到極點---不僅處處是血紅的污水,蒼蠅到處飛,那些切下來的白花花的肥肉也丟得到處都是。工場的一頭,放著好多很髒的大桶,有個工仔先把大筐裡一條條切好的肉倒入大桶,然後又撈出來倒進一個水池。接著,另一個工仔從旁邊的小房間拎出了白色小桶,他逕直將桶裡的東西倒入水池,先用雙手上下翻攪了一陣,而後乾脆爬上去用高筒鞋踩了又踩,滿池子的肉都變得鮮紅鮮紅。工仔告訴記者,要醃好幾個小時才可以掛起來。

為探個明白,記者藉機溜進了工仔剛才進過的小房間,裡面堆了大袋的白砂糖、鹽,還有甜蜜素,應該是一個材料庫。突然,記者在牆腳發現了兩瓶沒有任何標籤的紅色色素。見記者拿著這兩個罐子在琢磨,一位走進來的中年婦女冒出這樣一句---「上顏色的。都是這樣啦。」記者正想和她多聊會兒,另一名中年女人則十分警惕地將記者趕出房間。「問這麼多幹嘛?你們是不是來買貨的?」

當地人告訴我們,禮樂鎮還有個「新民臘味加工區」呢。

這個新民臘味加工區位於工業區路旁,也有幾十家工場,大多是平房,房後水溝裡都是鮮紅色的污水。遠遠望去,整條河就像一條「紅溝」。

記者發現,「銓記臘味廠」的排水管正在排著污水,且臭氣熏天,便走了進去。剛進門,記者就發現堆放在一邊的幾袋「大豆蛋白」,還沒有開封。

廠房中間的天井,掛滿了臘腸,紅得刺眼,幾個人正在包裝臘腸。記者好奇地問:「這些臘腸,怎麼這樣紅啊?」老闆娘信口說:「都是用肥膘,當然紅啦。」記者反問:「肥膘都是白色的,怎麼會紅呢?」老闆意識到說漏嘴了,便避而不談:「你要是有意買,就出個價,我們廠專門做肥腸。」

記者走進門面較大的「和潤肉類加工場」,發現了更多令人咋舌的情況。見有客人來了,幾個打工仔趕緊招呼,「老闆在樓上」。記者爬上小閣樓,發現滿地都是臘腸,有五六個人正在樓上剪腸、扎繩,儘管地上象徵性地鋪了幾張報紙,但打工仔們都肆意穿著皮鞋在上面行走。一個老闆模樣的人問:「什麼事啊?」「有沒有好的肥腸?」「四塊半一斤,要多可以再便宜點。」記者說要2000斤,老闆應付地說:「我現在沒有這麼多存貨,900斤就有,要不你等明後天來。我還有些五塊錢一斤的肥腸,算在一起貨多點。」

記者下樓時,恰巧看見兩個打工仔正往一個鏽跡斑斑的絞肉機裡添肉,其中一個光著腳丫子站在一個堆滿了肥膘的「肉池」裡,肥膘比較小,已經被切過一次了。打工仔手中的鐵鏟上下飛揚,一塊塊肥膘被鏟進了絞肉機裡,另一個打工仔用手從絞肉機往大桶裡扒著肥肉。一不小心,幾塊肥膘掉了出來,打工仔撿了就往絞肉機裡扔。接肉換桶時,絞碎的肥膘泥散落了一地,打工仔不慌不忙拿起一塊黑乎乎的木板,橫一板豎一板將肉泥趙諞黃穡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