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中國女孩的日記成海外暢銷書

發表:2003-11-04 00:1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當馬燕貧困的文盲母親把她14歲女兒的日記交給一名法國記者的時候,她根本沒想到這不僅將改變她自家的生活,還會使寧夏偏遠地區的幾十個家庭受益。

一年多之後,這個小女孩的日記成為法國的暢銷書,在大約16個國家出版發行。 一個叫做「寧夏兒童」的慈善機構已經開始在法國為馬燕村裡50多名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獎學金,她們村裡的學生大多數是女孩子。

最近在北京,人們聚集在他們等待已久的一本書的發行式上。正在上學的寧夏女孩子馬燕的日記早已是海外的暢銷書,兩年後的今天,中國人也有機會來看這本書了。

*家境貧寒輟學嫁人*

據美國之音11月3日報導,來自中國風沙乾旱的西北平原的14歲女孩馬燕講述了在中國被遺忘的角落長大的痛苦。她的日記表達了對受教育權利的渴求。她的家庭太貧窮了,不能幫她逃脫很多農村婦女的命運,那就是:很早就輟學嫁人。

在發行式上,馬燕談到她的一個朋友五年級就被迫退學,現在已經結婚,有了孩子。講到這裡,馬燕流下了眼淚。父母通常會選擇哪個孩子可以繼續讀書,常常是男孩子可以上學,女孩子則被迫出嫁。

馬燕也有同樣的遭遇。就在她的日記被交給一個經過她所在村子的法國記者之前,父母告訴她,他們沒有錢供她上學了。

*九年義務教育沒有普及*

幾個星期後,這位記者回到北京,他把馬燕日記的節選發表在法國的《自由報》上。之後,這名法國記者再次前往馬燕的村莊,說服她的家人允許他把馬燕的整個日記在法國發表。這本日記很快成為歐洲和日本很多出版商的搶手貨。

每年,中國農村貧困地區幾百萬兒童為了不中途輟學而掙扎,甚至在中國本來應該是義務教育的前九年也是如此。

沒有錢補貼農村教育帶來了嚴重的後果。以馬燕的情況為例,政府提供校舍和老師的工資,但學生家長必須支付所有其他費用,從教育用品、住宿費到學校的供熱和供電費,都包括在內。

*依賴家長提供教育經費*

聯合國人權官員托馬謝夫斯基曾經應中國政府的邀請,評估中國在教育方面承擔國際人權義務的執行情況。她針對大多數父母不得不舉債以使子女上學這個事實,對中國政府提出批評。她說:「中國政府依賴大多數父母竭盡全力為子女提供儘可能好的教育的心理,並對此心安理得。這使政府的工作非常容易,他們可以不妥善地進行預算分配,因為學生家長總會介入,盡量提供所需資金。」

耶魯大學的訪問學者波斯蒂廖內完成了有關中國農村教育的幾個研究項目。他說,中國在八十年代開始實施經濟自由化政策,而教育經費因此受到不利影響。他說:「體制剛放開,經濟上的變化影響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中央政府不再提供並保障以前提供的那種財政資金。」

波斯蒂廖內博士認為,中國政府必須增加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同時呼籲更高一級的政府擔負起提供高質量教育的責任,而不是把這個任務留給已經破產的鄉鎮政府。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