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評出2005年科學家關注10件大事

發表:2005-01-17 01: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日前,英國《衛報》評選出2005年自然科學家將高度關注的十大重要事件,其中包括在過去一年內諸多重要科技新進展的後續動作和一些備受爭論的議題。這也引發了科學界乃至民眾對現代語境中科學這一概念的主體、內涵、外延變更的思考。

  1 泰坦之旅

  泰坦是土星行星中最為神秘莫測的一顆,它那橘紅色的大氣層宛若遮掩嚴密的面紗,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渴求探明泰坦的真面目卻始終緣慳一面。美國宇航局所發射的卡西尼號太空船帶來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下週一個類似餐桌大小的探針裝置將穿過泰坦濃密的大氣層,為我們傳來這顆衛星地表的真實景象。

  克里斯.萊利博士在科學電視頻道中表示,也許這次實驗將給我們人類對自身所生存環境的觀感帶來徹底的改變,太空別處亦有類似地球生存環境的地質地貌。據科學家推測,在泰坦橙色大氣下存在河流甚至海洋,此外還富含液態的甲烷和氮氣,這樣的環境特徵有助於模擬生命產生的進程。屆時探針裝置傳回的訊息將對之前的推斷作出正確與否的驗證。

    2 關於彗核

  美國宇航局為了此次撞擊彗核項目做了6年的準備工作,當然,彗星的運行軌道契合發射撞擊飛船取角也是計畫週期漫長的重要原因之一。類似遠征的卡西尼號,這次擔任撞擊任務的飛船也是由一艘主飛行器和一個二次拋射裝置組成。

  在今年的7月將上演這出以浩淼宇宙為背景的帶有「破壞性」的「行為藝術」,預計飛行器與彗核的撞擊將造成一個14層樓深、足球場大小的坑洞,全部撞擊過程將由隨機攜帶的攝像頭拍攝傳回。

  「彗星就像一個攜載太陽系的形成和演變信息資料的太空艙。」美國宇航局發言人如是形容道,「如果我們在此次撞擊採集物中能夠有類似分子化合物存在的證據,而非預期中儘是單質的存在,那麼關於地球本身的歷史就將在2005年重新界定。」

  3 外科整容手術

  一支來自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的外科手術專家組將在今年於英國進行一項前所未有的整容手術,這一過程類似小說情節中的「變臉」---將捐贈者的面部移植到一名外創引起的容貌極度可怖的傷者臉上。

  該手術小組成員包括著名的生物倫理學家,他們於去年5月提交了條款詳細的關於此項手術的社會倫理學角度的可行性論證,當時英國皇家外科學院為此專門設立的研究小組將此手術壓制不予批准執行的理由是認為其社會性風險超過給接受手術者帶來的好處。

  4 海洋酸性加劇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英國皇家科學院今年的春季統計報告表明,世界範圍內海洋的酸性在加劇,負責此項研究調查的環境生物學教授約翰.雷文說:「隨著全球環境變暖的愈加明顯的趨勢,海洋酸性加劇已然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化學平衡。」

  對於珊瑚蟲和軟體動物這樣一些需要以碳酸鈣物質構筑其生存空間的生物而言,海洋酸度加劇會使得它們耐以生存的「房屋」被溶解,而與之相關聯的影響是在食物鏈上位於它們下端的浮游生物因捕食者數量減少而引起的滋生會加速酸度上升這一惡性循環。

  5 克隆人有多難?

  2004年韓國科學家曾經克隆出第一例人類胚胎細胞,8月份英國紐卡斯爾通過了給治療疾病需要的胚胎克隆頒發許可的法律程序,儘管有著上述種種利好消息,但英國倫敦皇家大學的幹細胞專家斯蒂文.明戈博士對今年此領域內是否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預計並不樂觀。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克隆技術趨於世界前列的美國,儘管匹茲堡大學在靈長類實驗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這也意味著相同課題之於人類胚胎細胞可行性的難度在增大。

  6 碳貿易

  所謂碳貿易的實質就是向我們所生存的環境補充氧氣,以對抗全球工業和其他產業從大氣中獲得氧氣、產生一氧化碳的消耗過程,所採用的具體手段無外乎植樹造林一類。美國環保署負責監督這種不平衡,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許多國家的科學院已涉足碳貿易行業。

  類似全球氣候變暖這樣一些長久危及人類生存環境的危機都可以在此項貿易條款協調下得到改善。今年各國科研所和官方機構所要付出的就是盡快完善明確全球性的碳貿易協約條款的細節。

    7 生物性身份認證

  包含個體生物性特徵的高科技身份識別系統不久就將引入英國,這種植入電子晶元的身份證將記錄每個公民面部1800餘條特徵信息,其數據系統支持的準確性較之傳統證件大幅度提高,將有效地解決諸如如何從茫茫人海中識別恐怖份子這樣一類難題。

  8 RNA干擾技術的運用

  今年RNA干擾技術的研究將從根本上界定生物學界一直推崇的聚合酶鏈作用(PCR)究竟有無實質性的臨床療效。前列腺癌和子宮頸癌是其療效考察重點。這種藉助從遺傳因子機理抑止疾病發生的生物技術手段雖然符合醫學中「治其根本」的說法,但其實際作用效果正面臨臨床療效標準的嚴峻考驗。

  9 人造生物器官產業

  「生物反應器」是生物醫學界一項帶有「化廢為寶」美好願望的艱鉅課題,到目前為止,要想使得人造生物器官具有機體本身那樣的遺傳特徵機制尚屬不可能,但由此引發的人工合成生物學這一新分支在今後的實踐中仍有希望將其發展成為作用不可限量的產業。

    10 未來科學界誰執牛耳?

  《衛報》列舉出3位在今後自然科學界有望成為領軍人物的英國著名專家:保羅.爵森(PaulDrayson),英國生物技術協會主席、 PowderJect公司董事長(該公司從事愛滋病疫苗的研發工作)曾因給予工黨財政援助引發爭議,但平心而論,就教育背景和資質而言,爵森確實是擔任旗手的不二人選。

  羅德.梅(LordMay),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一直敦促英國政府能為發展中國家的科技能力改造投資,但May建議額外的科技能力改造資金需由英國科學技術局掌管,而不是國際開發局(DfID)。

  大衛.金爵士(SirDavidKing),英國首席科技顧問致力於地球氣候改變的研究,他在去年的聯合國水電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曾經提出:「氣候改變比恐怖主義的潛在危險性(對全球安全)更大!」

  除了上述十大問題外,《衛報》還列舉了一些科學界正在研究但尚無定論的議題:關於核能買賣特權的開放與否;如何克隆嬰兒;(假設的)希格斯介子的探蹤手段;能量源學說;女性高潮的生理動機等等。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