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中產階層」:工作繁忙 自覺地位不高

發表:2005-02-16 14:3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項美國人做的報告顯示,在北京,每年需要78萬元才能過上中產的生活。此位數受內地學者質疑,他們認為,在北京,若家庭年收入在8萬至40萬人民幣左右,即可達到中產階層標準。

根據這個標準,《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了3個北京家庭。在採訪過程中,該報記者發現這些被標準劃分為中產階層的人,並不完全認同「中產階層」這個定義。而「工作繁忙,體會不到中產階層的悠閑生活」則是他們普遍的想法。

任職於北京某廣告公司的蕭妍,是一位地道北京姑娘。她工作近五年,目前年收入20萬左右,擁有一套120平米住房,以及「大眾高爾夫」轎車。蕭妍受過名牌大學良好教育,且有相當的藝術修養。她父母均擁有優厚的收入,以及良好的社會地位。

報酬優厚自覺地位不高

蕭妍的寵物是只名貴純種貓,用16000元人民幣購得。「每月要為貓咪購買幾百元必需品」她說。儘管她的收入、住房等物質水平均已達到中產標準,但她還是一口否認說:「我不是中產階層」。由於工作壓力大,且工作性質特殊,她完全體會不到中產的穩定生活。她認為,雖然工作報酬優厚,但是自覺社會地位並不高,自己更沒有一種社會認同感。

她還說,中產階層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穩定性,但是她的工作絕對不穩定,「不穩定就代表沒有收入」,她說,「所以,雖然我的收入和生活都達到中產標準,但心態和社會位置並不屬於那個階層」,蕭妍告訴記者,「我寧願別人說我屬於新富一代。」

節奏緊張毫無悠閑感覺

去年剛結婚的張弘凱夫婦,均任職於建築設計部門,兩人年收入在25萬元左右,在北京市區擁有一套住房,以及家用轎車。當記者談到中產階層,張氏夫婦趕快搖頭,「我們哪裡算啊,我們簡直是剛剛溫飽而已」。這話聽起來似乎沒有道理,但張氏夫婦解釋說,雖然收入高,但是工作十分辛苦,每月供房供車以及各種保險費用,基本就要用去薪水1/2。

「生活壓力那麼大,我們哪裡有中產的悠閑呢?連貝克漢姆都說自己是無產階級,我們要是中產豈不成為笑話?」張氏夫婦反問道。他們認為,目前收入看起來雖高,但是工作忙、花銷又大,所以生活節奏緊張,毫無中產階層的悠閑感覺。在張氏夫婦的眼中,成為中產者,家中必須有兩套固定房產,以及兩臺以上的車輛,「家庭年收入在8萬至40萬人民幣,這頂多就算是小康的標準」,張說。

所需物品基本在香港買

王超夫婦,家庭年收入在40萬元人民幣左右,有幾處房產,兩輛轎車。他們認為,自己屬於中下產階層。他們認為,目前在北京,尚不能將中產者定位為一個階級,至多只能算階層。而他們處於中產階層中的下層。

他們喜歡赴港購物,「每年基本去兩次香港,需要買的東西基本在香港購齊,因為香港商品質量好」。他們還喜歡旅遊,內地的景點及周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