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活得比較累?

發表:2005-05-18 17: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來,知識份子的心理疲勞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5月5日,一家主流媒體更是提出一個「精英症」的說法,認為精英群體因為生活壓力過大而在整體上存在嚴重的心理疲勞問題。

心理疲勞問題顯然具有相對性,目前人們通常認為,知識份子群體比非知識份子群體更突顯出心理疲勞問題;社會精英群體比非社會精英群體更具有嚴重的心理疲勞問題。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即使孔子這樣的大知識份子,其大半輩子活得也不輕鬆。

其實,不僅是社會精英與知識份子,我們中國人大都活得比較累。此處所謂「比較累」,不是群體之間的比較,而是僅就「累」的程度而言。

活得比較累,與其說是外在生活壓力過大所致,毋寧說是我們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使然。

從一般心理學上來理解,一個人之所以感到比較累,即在於其身體上或心理上的反應能力因消耗過度而感到難以為繼。換言之,當我們個人因為自身條件限制而難以達成預定目標時,就會感受到學習壓力、工作壓力或生活負擔,就可能感到活得比較累。所以,心理學家總是告誡我們:要依據自身條件以調整追求目標;要變壓力為動力;要量力而行;要快樂地面對生活困難……

如果僅就個人「活得比較累」的問題而言,上述解釋當然不無道理。但就整體上我們中國人大都「活得比較累」的問題而言,上述解釋就缺乏文化的意味了。事實上,我們中國人之所以活得比較累,與其說是外在生活壓力過大、自身追求目標過高所致,毋寧說是我們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使然。

在當代中國農村,結婚、生娃、做屋是人們一輩子主要的三件生活大事。為了結婚,當然要賺錢;田裡挖不出金元寶,就去城市打工吧;如果生的是女娃,當然還要生男娃;一個男娃不夠,不保險,那就來個二胎、三胎……兒子大了要結婚,當然要做新屋,一層不夠,做兩層,三層,哪怕拼了老命……

在當代中國城市,人們從念小學開始就瞄準重點中學,考取重點中學後當然奔著北大、清華去,讀了北大、清華還不出國?即使上不了北大、清華,出不了國,總要讀個研究生、拿個博士學位;還有職稱,成家,房子,陞官,發財,功名,應酬,子女前途……

追求,再追求……再累,也要更上一層樓。正所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看來,中國人具有一種不完全自覺地置身於現實生活壓力當中的習慣。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生命旅程似乎注定要面對永遠也翻越不完的崇山峻嶺,永遠也克服不完的艱難險阻。所以,我們中國人感到活得比較累,不是一時的「累」,而是日積月累的「累」,是一種難以為繼的「累」,是一種習慣性的「累」……

過於看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或者說存在一種過度的關係認同,是累的根源之一

我們知道,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逐漸養成且一時不容易改變的適應性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那麼,既然不完全自覺地置身於生活壓力當中會令人感到比較累,我們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去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可以推論,總有一種內在動力推動著我們中國人不完全自覺地置身於生活壓力當中。

難道是中國人自我欲求過高,或是喜歡自我挑戰,追求自我實現?難道是中國人精神世界裡存在一種先驗的宗教信念,必然堅定地投身於任何苦難的修行當中?難道是中國人世世代代心懷「大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其實,我們中國人之所以養成一種不完全自覺地置身於生活壓力當中的習慣,真正的內在原因(至少是主要的)在於我們過於看重人我關係(即他人與自己的關係),存在一種過度的關係認同。

看重人我關係或關係認同,實際上是以某種人我關係的關聯性質或互動狀態作為自我的一種重要特性。譬如,我們常常界定自己是某人的兄弟、同學、同事、老鄉、老部下、朋友、摯友等,或確立自己對某人有一定的責任、情分、價值或影響力等。所以,關係認同不是對人我關係的單純認知,而是人我關係與自我實現了某種同一,是心理上一定程度的體認、體驗、接納、維繫、捲入、承諾、依賴甚至依戀。

關係認同本是中國人自我認同的一種基本方式,也確實具有許多積極的意義。可遺憾的是,中國人大都難以保持一個適度的關係認同,過度的關係認同即同時意味著過度的親人責任感,過度的哥們義氣,過度的人際比較,過度的人情應酬,過度的衝突隱忍,以及過度的關係平衡,等等。由此,過度的關係認同注定要推動我們許多中國人一切行動以人我關係為中心,不論是何所作為,實際上都是盡最大努力去維護、強化、提升各種人我關係,從而不完全自覺地置身於生活壓力當中,即使勉為其難、疲於奔命,亦在所不辭,或是欲罷不能。

中國人之所以活得比較累,還與缺乏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或自我認同有關。按說,一時地置身於生活壓力當中不容易導致「活得比較累」,因為我們可以獨立自主地選擇「進入」抑或是「退出」。而一旦選擇「進入」,因為是自覺地選擇,我們應當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故此也不會導致整體上的「活得比較累」。大不了,就再選擇「退出」嘛。

即使是不斷地置身於生活壓力當中,如果有堅定不移、超凡脫俗的信念作為生活動力,也不一定就「活得比較累」。譬如,科學家畢生投身於探索自然奧秘、努力攀登一個又一個科學高峰,不可謂沒有壓力,但他們並不感到活得比較累,反而可能在內心產生所謂的「高峰體驗」。宗教信徒或具有遠大理想的人也是如此,他們同樣要置身於生活壓力當中去修行求道,但深沉的宗教體驗或理想情操消解了暫時的心理疲憊……

可以說,不論是獨立自主地選擇生活動力抑或是被超凡脫俗的生活動力所推動,我們內心一時由生活壓力帶來的疲憊之感都不足以構成不能承受之「累」。

中國人的關係認同顯然不屬於堅定不移、超凡脫俗的信念動力,或許某些聖人的道德信念接近宗教信仰,但我們大多數凡夫俗子總是著落在現實生活當中,原本應當獨立自主。

事實上,中國人的關係認同也確實給我們帶來許多含蓄的、溫馨的快樂體驗,諸如親人之間的天倫之樂、含飴弄孫、膝下承歡,情人之間的暗送秋波、卿卿我我、白頭偕老,朋友之間的解囊相助、風雨同舟等等。

然而,過度的關係認同反而是會物極必反。以過度的親人責任感而言,雖然孝敬父母、撫養子女、夫婦協力是中國人生活動力的內核,可一旦過度,則唯父母之命是從、望子成龍極端化、夫妻異夢亦同床等情況必然出現,此類不完全自覺地置身於壓力之中也必然委屈自己。其它諸如過度的哥們義氣、過度的人際比較、過度的人情應酬、過度的衝突隱忍及過度的關係平衡等動力理念,均從不同方向扭曲了個人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

過度關係認同也正是因為束縛了個人慾望,而失去了個人正常的、獨立自主的自我認同,以致不能直接達成個人的欲求滿足和快樂體驗,故難以消解個人長期置身生活壓力中所積累下來的疲憊感受。

由此看來,我們中國人之所以活得比較累,與其說是過於看重人我關係或過度的關係認同所致,毋寧說是因為缺乏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或自我認同。

中國人的陰影 總有一些往事,不堪回首;總有一些念頭,揮之不去;總有一些情緒,無法釋懷。因為,我們心中產生了陰影。


北京科技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