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長"不識字"事件:最要不得的是清華的傲慢

發表:2005-05-19 02:3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日網友與媒體熱議的清華大學校長念別字、教授不識書法之體的「口誤」,在我看來令華人蒙羞,不可容忍。因為這種事居然發生在中國大陸數一數二的名校清華,發生在它的校長和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身上,發生在舉世矚目的場合和面對全世界觀眾的央視節目中。

  現在人們深感痛心的是清華大學這個出過王國維、梁啟超、朱自清、錢鐘書這樣眾多文化名人的校園,人文素質竟淪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誠然,顧校長、劉教授的「失誤」是他們文化素質不高的表現,偶然中有必然,具有某種象徵意味,反映了當下中國大陸教育界所共有的闕失,即幾十年來對傳統文化(「國學」)的長期輕視。不過,我認為,最要緊的最要不得的,是不經意間流露的、一再頑強地表現出的,名校長官和教師的傲慢。

  這種傲慢不止於知識領域的自負,而是那種浸肌浹骨的輕狂,以致他們現身莊重的場合也顯得漫不經心。

  平心而論,顧校長認不出篆體的「侉」字,一點也不奇怪。他是學物理出身的。慢說他是搞理工的,錢鐘書、吳晗這樣搞文史的人也一樣有認不出字和說錯話的時候。不要動輒拿清華當年如何如何與今天相比。當年,錢鐘書數學不及格、吳晗數學零分照樣上清華,現在他們再考清華試試!總分那麼低,一邊涼快去。有個蔣老師想復古,提倡中小學生讀四書五經,殊不知學生專讀四書五經的時代,他們是不必學數理化與生物的。

  顧校長之錯就錯在他出席那麼重要的場合,代表學校與大陸學界送人家禮物,居然不肯禮賢下士先預習一下「功課」。這當然不能用校務繁忙或精力不濟之類辭令來解釋。

  記得在《南方人物週刊》今年第8期上讀到清華教授陳丹青的專訪,其中有幾句話令我心靈震撼。他說:「一次是2002年清華賀書記聽取清華人文藝術學院工作意見,後一次是去年新任顧校長聽取黨外人士意見。我記得在場領導和其他教師都很禮貌地傾聽,沒有人接話、附和、回應。我從未天真到期待回應,只是說出來,就像對著空屋子講話。我沒聽說,也不認為這類意見會上達教育部……今天還沒出現這樣一個空間:你假定某個部長期待知道哪項政策有問題,然後你告訴他,他會著手想辦法改變,不,至少在教育問題上我看不見這樣的可能。」一個著名藝術家、博導的感受竟然是自己這樣人微言輕!可見我們的教育官員是多麼有威嚴!在這樣的環境中,只有他們說話的份,從不曾有人反駁、詰難,根本不存在出醜、下不來臺的問題,自我感覺能不特別好嗎?長期處於這種惟我獨尊的環境,人要不自負不輕慢也難呀。可憐呀,顧校長這回懵懵懂懂做了「臨江之麋」。

  如果說顧校長的「大意失荊州」是出於行政長官的自負,那麼,劉江永教授在央視《宋楚瑜大陸行》中出的洋相,表現的就是名校教師的傲慢。真的教人搞不懂,為什麼顧校長念錯「侉」時,劉在現場,已經聽過在場學生的噓聲,隨後的 10多個小時裡已有網民議論此事,他為什麼還要堅持將「侉」念「瓜」音?他作為研究國際問題的學者,難道壓根未注意到溫家寶總理2003年6月在境外出席 CEPA協議簽字儀式時念過這首詩?而且,他居然信口開河「創造」了「小隸」這種新的書法,其「自信」也太過頭了。

  孔夫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劉江永以不知充有知,一方面是缺乏兢兢業業的敬業精神和嚴謹的治學風範,另一方面是出於超級名校教授對眾生的輕慢。說到這一點,請原諒我由清華扯到北大。兩校互不服氣,有得一比。在教師的自負上北大有機會表現得更充分。《南方週末》不久前發表過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批評北大一教師在著作中表露出的強烈的名校優越感。最近,網民對北大法學院陳教授輕視「自考生」的說法,表達了強烈的質疑。在如今北大一些教授的眼中,梁漱溟、錢穆、華羅庚等人根本無資格進北大、清華,別說當教師,連讀研也不配。還有那個朱蘇力教授,演講中一口一聲「這裡是北大法學院」,自我感覺好得無以復加。

  人們不知這些名校的教師有什麼值得驕傲的。無非在當前的體制下,國家給的資金與待遇較高,招的學生「智商」較高。這與教師的水平有多大相關性?就算北大清華出類拔萃如哈佛劍橋,那也不是兩校每個教師都可以飄飄然睥睨天下、目中無人的資本。

  「口誤」事件,進一步證明了一條古老的真理:「人必自侮(敬)而後人侮(敬)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