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刊文介紹臺灣經驗捱批

發表:2005-06-02 08:5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亞洲時報在線康若曄撰文/隸屬於中國共青團轄下的《中國青年報》日前以全版刊登龍應臺文章:」你可能不知道的臺灣─觀連宋訪大陸有感」,敘述臺灣如何從威權統治一路走來到今日的繽紛多元,引起神州知識份子極大迴響。然而,據瞭解,中宣部並不樂見《中國青年報》刊登此篇文章,並已對中國青年報提出訓斥;另外,新浪、搜狐等大型網站針對此文的討論大部分已遭刪除。

龍應臺〈你可能不知道的臺灣〉一文於五月二十五日刊登於中央級《中國青年報》,並同步於臺灣《中國時報》刊載,但標題改為」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

文中一開頭以文革樣板戲《紅燈記》在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出開始,把臺灣從過去的高壓集權統治,到民主發展、社會多元的歷程娓娓道來,說明臺灣如何花費了許多代人的心血,把個人生活、經濟民生的」小敘述」地位,逐漸高於神聖不可侵犯的國族主義」大敘述」,乃至發展成今日自由寬容的社會。文末並以連戰在北大演講主題」自由民主」與宋楚瑜在清華的演說重點」均富」,做為小敘述的核心價值。

龍應臺雖然通篇談的都是臺灣,都是臺灣曾經有過的經驗,但仔細研究推敲不難看出,其實文章主旨反射的正是活生生今日中國寫照。

今日中國正好處在臺灣戒嚴時期威權統治階段,然而小敘述概念中的個人主義、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滿意指數的標準,卻一再升高,」自由主義」及」均富」概念在人民中間形成暗流,已然成為台面下的普世價值;但同時間,國族主義的大敘述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在長期仇日情緒與反台獨的氣氛,以及經年累月的控管、教育中,依舊壯大。

龍應臺的文章中,點出臺灣如何打破」黨」的單一絕對化,開始質疑」黨」所教育的國家崇高、民族神聖等等不可侵犯的大道理,而以千千萬萬個人化多元化的小敘述,一步一步超越了被」黨」塑造渲染的大敘述。

這篇文章刊出後,引起大陸知識份子及文化界極大震撼關注,據《中國青年報》統計,刊登三天後,網路相關報導、評論、轉載就超過一百四十一萬條,有人化界文士認為此文章份量可與連宋訪中等量齊觀,統稱為」連宋龍登陸中國」。臺灣經驗所帶來的自由主義正在大陸大規模延燒。

然而,據北京新聞界人士指出,中宣部對龍應臺這篇文章見報並不樂見,但由於已經開了個口子,迴響又是如此之大,一時間也不能有太大動作,以免動見觀瞻,但已對《中國青年報》相關負責人進行訓斥,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是否有後續處置。原本討論十分熱烈的新浪、搜狐時事論壇,目前已經找不到關於該文章的主題,人民日報強國論壇、新華社網站論壇,則還留有許多討論,但批評漫罵者居多。

主要抨擊龍應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才會鼓吹這種和平式台獨言論;也有許多網友認為龍應臺不應使小敘述獨佔,讓大敘述缺席,因為沒有國就沒有家;還有網友為一國兩制辯護,要龍應臺去看看香港的成果,並斬釘截鐵強調臺灣現有的自由民主不會因統一而改變。

弔詭的是,因為寫了這篇文章在大陸被部分人視為」台獨鼓吹者」的龍應臺,在臺灣卻也被作家林佛兒在《臺灣日報》撰文批評為」既親中又不瞭解臺灣」。這又是一次兩岸間的」各自表述」,恰恰也展現了這篇文章要點出的核心價值──同樣的議題,可以容許存在不一樣的觀點。一個能夠長治久安的政權應該擔憂的不是不同聲音的存在;《中國青年報》刊登龍應臺這篇文章,被華人知識份子圈視為勇氣的表現,也展現了機關大報的革新氣象;一個政府真正應該擔憂的,是對既有現況思想進行非理性圍堵,若然,則當群眾開始離心離德時,才是一個希冀國家穩定富強的政權最需要擔憂提防的。

其實,龍應臺這篇文章的發表應該是一次偶然,龍應臺過去的形象與在大陸的影響力可能讓審查單位」疏於防範」,加上作者以樣板戲《紅燈記》破題,文字中也找不到任何針對性言詞,方使這篇文章得以成功」暗渡陳倉」,呈現在大陸讀者眼前。

然而,北京對媒體打壓一向不手軟,中國歷朝歷代的文字獄在現今社會中以各種不同面貌重演,為和平崛起中的中國,在國際間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連宋登陸後兩岸有了更多相互交流機會,使臺灣民眾對大陸有不同以往的認識,不再迷信於過去國民黨、現今民進黨灌輸的共產黨形象,而是眼見為憑的,看到一個發展蒸蒸日上的新中國。

不幸的是,龍應臺這篇文章發表後,主管機關似乎又開始磨刀霍霍;只不過,已經撒下的火種恐怕難靠車薪杯水來扑滅,更何況,這些火種已經深深藏在人們的腦海、心中。

龍應臺的野火,正燒向中國核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