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的"禁書"天堂

發表:2005-06-17 01: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香港的出版界向有"五窮六絕七翻身"之說,因為五六月都是學校考試的日子,教科書之外的書籍都會銷售淡靜,直至七月,暑假開始,加上一年一度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書展,市道才會暢旺起來。

但近兩三年,起碼對一部分的出版商來說,五月卻絕對不"窮",原因有了一個"五一黃金週"。

此皆因在兩年前的"沙士"弄得香港經濟沉到谷底,中央大力"援港",放寬大陸同胞到香港旅遊(香港人稱之為"自由行",大陸則稱之為"個人游",兩個稱呼也頗可教人會心),果然給香港經濟打了一支強心針,讓一部分以大陸遊客為對象的行業先"旺"起來,剌激起了港人的消費信心,市道逐消復甦。

賣座的保證

本來香港出版界不大可能從"自由行"中得益,因為書種之多,大陸書遠在香港書之上,加上少了繁體字的隔閡,售價更廉宜得多,照理香港的書對大陸遊客的吸引力,理應遠不如家用電器、手機、金飾、以至奶粉、紙尿片等之大。

但原來香港有一些書,是在大陸買不到的,就是一些政治敏感的書籍或在大陸遭禁而不能出版的大陸作家作品。今年至今最為矚目的,自然就是北京作家閻連科的小說《為人民服務》。

這本書自從經香港《亞洲週刊》報導了被嚴禁出版刊載的消息後,馬上便成為香港各大出版社競相"獵取"的對象。因為一被中宣部貼上了"禁"的標籤,就等於是賣座的保證--幾年前衛慧的《上海寶貝》,就因為被中央領導人點名批判,而在香港甚至海外炒得沸沸揚揚,香港的出版商固然大賺了一筆,而衛慧更因此大收版稅而成了"百萬富女"。

今次的《為人民服務》,出版者乾脆就在書腰上寫上了"2005大陸第一禁書"來作為賣點。其實這本書在內容上並不算太離經叛道(書中沒有一個反面人物,也沒有描繪文革的可怖),其遭禁主要是因為觸動了毛澤東這個至今仍被中央尊崇的"圖騰"而已。當然小說本身也寫得精彩,特別是對經歷過"毛澤東時代"的人來說,感受可說是一種目睹偶像破碎的"靈魂震撼",這大概也就是一些"老革命"對這本書特別惱火的原因。

"犯禁"心理

對上的一本出名"禁書",是前新華社名記者楊繼繩的《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因為其中載有趙紫陽的訪問記,出版後轟動一時,成為不少內地人特別"指定"到香港購買的物品。其實這本書是頗為學術性的嚴肅書籍,不屬於通俗讀物,要不是遭"禁",恐怕未必會有如此轟動的效應。

也有些書雖沒有被禁,但在大陸出版時部分內容遭到刪改,於是香港的出版社就以補回被刪部分的"原裝正版"作為賣點,迎合了讀者的"犯禁"心理而大賣特賣,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兩年前章貽和的《最後的貴族》(大陸版名《往事並不如煙》)。據稱此書在初時並不被看好,但因為被禁掉的內容在網上流傳,因而名聲大噪,萬眾爭睹。

據發行商和書店說,這些"禁書"的購買者有頗大部分是從內地到香港的遊客,也有不少是香港人買來送給大陸朋友的"禮物",這些書大部分最終會"回流"到中國,讀者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內地的人,中國作者的作品竟要繞了香港這個大圈子,來與本來近在咫尺的讀者見面,也可說是"文化怪現象"之一吧?


BBC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舒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