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社會為何荒誕 《再見,列寧!》

發表:2008-02-28 09:2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東德共產黨員克里斯蒂娜心臟病發作,昏迷過去。她甦醒後,醫生叮囑她的兒子阿歷克斯,任何刺激都是致命的。為了不打擊母親,阿歷克斯只好隱瞞起德國剛剛統一的消息,假裝柏林牆依舊矗立。在他們那間小公寓裡,阿歷克斯盡力演出著民主德國原有的一切:從食品到服飾,甚至偽造電視新聞......儘管外面早已換了天地,但這裡,歷史似乎停滯了......"
  
  這就是德國影片《再見,列寧!》的劇情,《再見,列寧》講述的是民主德國的一個普通家庭在自由取代專制時的奇特的心靈史。
  
  一、專制社會為何荒誕
  
  為什麼專制社會往往給人深刻的荒誕感,原因是任何專制制度,都是以對人性的粗暴踐踏和無情閹割為基礎的,其本質上可以以兩個字表述:"非人",即不承認人是人,不把人當成人。
  
  俄羅斯人對專制社會的體會是很深刻的。在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中,所有人每天都鄭重其事的道別,因為任何人晚上都可能被契卡逮捕投入集中營。真實的生活,往往比文學作品更荒誕,也更驚心動魄。這裡,人性已成了專制的犧牲品。
  
  但如果專制僅僅是明晃晃的刺刀、咆哮的坦克和冰冷的鐵窗,事情還有一線希望。因為即使強大如蛇發女妖美杜莎,珀耳修斯也從青銅盾的反光中找準了它的位置,於是英雄之劍起,惡魔之頭落,遂天下太平。
  
  而馬卡寧的小說《桌子》則是從一張鋪著呢子,中央放著長頸玻璃瓶的桌子開始的。作品中的主人翁,一位老者,接到電話,讓他翌日到那張桌子前接受詢問,便嚇得夜不能寐。在漫長的一生中,這是他第一百四十三次受詢問。總是那些無法回答清的問題,總是那些曖昧的誘導和說教,總是面對那些坐在固定位置的人,儘管他們換了一茬接一茬。恍惚中,他來到那棟熟悉的大廈,走進那間熟悉的房間,柔弱的心狂跳不已,最終因心臟病發作死在長桌前。這時,專制已不僅僅是我們噩夢中的怪物,它已變成了無窮無盡的訊問、從不謀面的檔案、不計其數的表格,等等,從而構成了一張無所不包的網。專制深深的植根於人性中的奴性、懦弱、恐懼、陰暗、自私、偏見、愚蠢,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於是一張司空見慣的桌子,衍化成一個寬大的地窖,雖不見血淋淋的刑具,同樣充滿血腥味,所謂的精神療法比之中世紀的刑罰更先進、更現代化而已。而人性不過是一架僵硬機器的零件,隨時隨處被傳喚到長桌前,拆洗油污。這裡,人性成了專制的俘虜。
  
  另一位俄羅斯詩人則在詩中這麼描述斯大林:"我愛他也怕他,在四分之一個世紀裡,這個人就是祖國。"在專制制度下,專制者就是祖國、就是道德、就是責任、就是信念。日復一日,專制徹底污染了整個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形象的說,甚至人性深處最光明的部分,諸如愛國、慷慨、犧牲、自律、希望、慈善等,都和專制捆綁在一起,成為謊言的一部分。這裡,人性更都成了專制的人質。
  
  而專制則成了民族的空氣和陽光。
  
  正如在《再見,列寧!》中的柏林牆,是一堵毫無道理併吞沒了無數生命的牆,是專制和荒誕的紀念碑。但這樣的牆,對父親是監獄,對兒子是網,對母親則成了信仰,甚至成為維繫生命的關鍵。
  
  那麼當自由之門遽然開啟時,人們可以坦然的對列寧說再見,但人們如何對曾被蛇引誘的自己說再見,對他們的黨員母親說再見?
  
  
  二、專制社會與謊言
  
  《再見,列寧!》的奇特之處,在於兒子在推倒柏林牆後,竟要盡力延續專制社會中的謊言,以延續母親的生命。
  
  於是一個問題產生了:為什麼謊言對專制社會如此重要?
  
  專制與人性的的徹底對立,必然表現為社會的精神分裂和巨大虛無。任何專制社會都會以無數的謊言來掩蓋這種不可調和的對立。於是所有問題的關鍵,都被謊言的厚厚外殼掩蓋。謊言就是專制社會的柏林牆。
  
  在民主德國,生活中滲透了虛偽和謊言:"官僚統治的政府叫做人民政府;工人階級在工人階級名義下被奴役;把徹底叫人渺小叫做人的解放;剝奪人的知情權叫做政令公開;弄權操縱叫做群眾參政;無法無天叫做民主法制;壓制文化叫做百花齊放;沒有言論自由叫做自由的最高形式;鬧劇似的選舉叫做民主的最高形式;扼殺獨立思考叫成了最科學的世界觀。因為政權成了自己謊言的俘虜,所以它必須對一切作偽,它偽造過去,它偽造現在,它偽造將來。它偽造統計數據。它假裝沒有無所不在,不受約束的秘密警察。它假裝尊重人權,假裝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裝什麼都不怕,假裝從不作假。"
  
  專制必將以無數的謊言為外在表現,往往會造成整個民族道德的墮落和精神遺產的毀滅。而在專制社會中,最大的罪行就是說真話。
  
  在《再見,列寧!》中,兒子必須不斷的用一個謊言去掩蓋另一個謊言,其實我是很為他捏把汗的。所幸畢竟是電影,母親於是安然去世,故事也有了一個討巧的句號。雖然親人間的愛,使這種延續謊言的行為,具有了某種道義上的合理性。但即使是僅存一息,我也還是不願做別人或自己謊言的俘虜的。
  
  
  三、自由能給人們什麼?
  
  在《再見,列寧!》中,姍姍來遲的自由給了這個家庭什麼?
  
  很不幸,自由是靠不住的,它不能給人們任何東西,除了一個機會。
  
  兒子的成功證明在自由社會裏編織一個生活在專制社會的謊言是可能的。單一品牌的黃瓜、少先隊員機械的歌唱、千篇一律的新聞報導等等,這些構成了母親眼中的幸福,也是兒子編織謊言的材料。所有這些材料都是貧乏單調的,這也正是極權社會的特徵。自由社會則是豐富的,在極權社會裏想要營造出自由社會的氛圍就困難得多。假設兒子是在民主德國的環境下,為嚮往自由的母親編造謊言,他能開一家麥當勞嗎?能提供眾多的,可選擇的衛星電視節目嗎?能真的舉辦一次總統大選嗎?即使他做到了,等著他會不會是危害國家安全、煽動顛覆政府之類的罪名嗎?自由能給生命更多的餘地和可能性,雖然這種餘地和可能性,不能必然帶來完美的結果。可惜今日中國之 "自由的棄婦"們,對這個道理,是故意視而不見的。
  
  在電影中,兒子說過:我給母親創造的民主德國,更像我自己希望的。
  
  按照自己的希望言說或建造社會,這樣的機會,在民主德國,兒子從未有過,因此我很為他嘆息,其實也是很為列寧們嘆息的。
  
  
  四、專制社會及其敵人
  
  在導演看來,在專制和自由之間唯一真正延續的,是親人間深切的愛和溫情。丈夫出逃後,母親為了保護孩子,改嫁給社會主義,內心深處的信仰其實根本就不是革命,不是社會主義,不是"民主德國",而是親人自由、快樂的生活。臨死前母親明白了兒子的謊言,可她並沒有追問 "民主德國"的命運。其實,列寧對她真的重要嗎?
  
  正是由於親人之間的愛、忠誠、理解、憐憫,為故事添上了如此之多的人性光輝。在這種光輝下,原本應該更沈重的救贖就可以以 "含淚的微笑"的方式完成。換言之,既然你從未真正和列寧一起過,那麼你也無需和他說再見。
  
  既然任何專制的本質特徵就是不把人當作人,那麼堅持像人一樣去愛、去理解、去憐憫、去憧憬、去思考、去記憶,就構成了對專制制度的最持久、最有力的反抗。
  
  從某種意義上說,專制是在與人性中某種最深厚、最持久、最根本的力量為敵,除非人永不成其為人,否則任何專制制度最終都是不可能獲勝的。它只能一步步退卻。而待人性的陽光逐漸滲透到充斥謊言的生活的軀體中,它最終將土崩瓦解。
  
  專制的歷史是一部陰暗的歷史,一樁接一樁的罪惡接連發生,比任何電視肥皂劇都要糟糕。失望的人們會問:"發生了這麼多事,怎麼可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但即使在一片混亂面前,如《再見,列寧!》親人間的愛和忠誠所象徵的人性之美的力量,仍為人們昭示著救贖過去和締造未來的希望。
  
  東歐改革已經十七年了。除了少數國家外,東歐改革總體上說是成功的。當年我們的主流媒體"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妖魔化宣傳和詛咒,如今也早成笑柄了。東歐人正平靜的安享自由,列寧再也傷害不了他們了。
  
  很喜歡這麼一段歌詞,"最後 在回去的路上/在回家的路上/為了抓住夢/我出去旅行/在你的世界/就像追逐彩虹/現在你黑暗的木板學校/倒塌了/你又厚又大的法典/散成幾片/最後 在回家的路上/我們自由了/最後的自由"
  
  我想用它追念《再見,列寧!》中的母親,並送給東歐千千萬萬的母與子,祝他們幸福。
  
  還有這麼一段話,我更想把它送給自己:
  
  我們追悼了過去的人,還要發願:要自己和別人,都純潔聰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虛偽的臉譜。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強暴。
  
  我們追悼了過去的人,還要發願:要除去於人生毫無意義的苦痛。要除去製造並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強暴。
  
  我們還要發願:要人類都受正當的幸福。
  
  
  祝大家幸福。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德國之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