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計畫」侷限

作者:加里-貝克爾 發表:2009-03-06 07:2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時,如果政府增加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支出,會把勞動、資本和原材料從其他經濟活動中轉移出來,對私人支出產生「擠出效應」。若果真如此,GDP指標不會受到多大影響。如果過去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增加政府支出還可以提高經濟效率,但如果政府支出的效率比被擠出的私人支出低,那麼整體經濟效率將下降。

以上可作為分析巴馬政府的經濟刺激計畫有效性的出發點。當然,現在的情況並非完全就業,而是不充分就業,甚至過度失業,且失業率還在繼續攀升。那麼,如何調整上述分析框架呢?

一個極端假設是,當失業率很高時,政府支出不會產生擠出效應。此時,政府支出增加對私人支出有乘數效應,而非擠出效應。這是因為,接受政府支出的人會增加開支,從而刺激其他經濟活動。
折衷的假設是,存在部分的擠出效應。雖然刺激計畫仍會增加就業,並推動經濟增長,但增加的部分是否有價值,取決於政府支出的效率是否高於被擠出的私人支出。

在近期一份評估歐巴馬的經濟刺激計畫的「官方」報告——《美國復甦與再投資計畫對就業的影響》中,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克里斯蒂娜·羅默(Christina Romer)和副總統首席經濟顧問賈裡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估計,刺激計畫規模略超過7750億美元,這些支出將用於能源、基礎設施、醫療保健、減稅和對失業及其他低收入人群的補貼。如果沒有刺激計畫,2010年四季度GDP可能達到12萬億美元。歐巴馬政府的刺激計畫的支出規模相當於該預測值的7%。羅默和伯恩斯坦認為,相對於沒有刺激計畫的情況,刺激方案可使2010年四季度真實GDP提高3.7%。很明顯,這個計畫會對私人支出產生擠出效應。

此外,他們還假設,若GDP增長3.7%,工作機會將增加350萬個。根據他們的計算,在歐巴馬政府刺激計畫的推動下,失業率在2010年四季度約為7%,而如果沒有刺激計畫,約為9%。

這些估計合理嗎?首先我得承認,最近數年,我既未跟蹤宏觀經濟學論文對各種支出和稅收乘數的估計,也不瞭解預測政府支出擠出效應的文獻。更何況,羅默和伯恩斯坦宣稱,他們的乘數與美聯儲所使用的大型模型一致。但我仍然認為,他們高估了歐巴馬政府的刺激計畫對經濟的影響,而且其使用的分析技術,也會高估其他政府支出和減稅政策對就業的影響。他們有一個奇怪的假設,即家庭認為減稅是永久性的,雖然兩位作者也承認,家庭會把增加的收入轉為儲蓄,而不是消費。

不過,即便減稅不能刺激經濟,羅默和伯恩斯坦的分析認為,「歐巴馬計畫」能增加270萬個工作機會。因為其計算顯示,在基礎設施和教育這些政府直接支出項目上花費1美元所能增加的工作機會,是所有政府支出項目中最多的。

也許羅默和伯恩斯坦的估計大致正確,但我傾向於認為他們過於樂觀了。一方面,這些政府項目的真實價值應該是有限的,因為它們同時被迅速推出,而且很可能包含大量的政治意圖,並導致低效率。另一方面,現在失業率高達7%-8%,政府不可能有效定位那些主要雇佣失業者或啟用閑置資本的項目。在基礎設施特別是在醫療、能源和教育方面的支出,會把勞動力從其他經濟活動轉移出來,工作機會淨增加量可能很少。另外,如果被擠出的私人活動比政府主導的刺激計畫更有價值,那麼新增就業和GDP漲幅將很小,甚至可能是負的。

目前,經濟學家們似乎大規模地轉向支持凱恩斯式的赤字財政,但其理由並非那麼顯然。羅默和伯恩斯坦認為,如果沒有刺激計畫,失業率最高可攀升至約9%。

不過,在1981年-1982年的衰退中,失業率最高曾達到10.5%,人們卻並未轉向凱恩斯主義。本次衰退與1981年及其後的衰退區別何在,使得人們大大提高對政府支出刺激效應的估計呢?

一個可能的答案是,這場衰退的起源在金融部門,特別是銀行對信用級別低的借款人提供了過度房貸。金融系統全面崩潰,以及風險資產被整體拋售,的確引發了要求美聯儲積極行動的呼聲。但是,人們對政府的刺激計畫的信心為何如此之強,卻仍然是個疑問。

總之,歐巴馬的經濟刺激計畫可能對GDP和就業有些影響,但比羅默和伯恩斯坦估計的要小;對消費者和納稅人而言,刺激計畫的價值甚至更小。而我的看法是否正確,只能留待時間來回答。

【作者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為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来源:《財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