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不是我的錯

發表:2010-07-31 18: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25歲了,但仍然不能確定成年人的含義。但是我知道含義之一是有了經濟上的獨立,再也不用靠父母給自己拿主意。這也是社會獨立的一種體現。如果我想臨時計畫休假去環遊世界,我就可以這樣做——沒有人能左右我,因為我花的是自己掙來的錢。我想住在哪裡就住在哪裡,因為我自己付房租。經濟獨立使我能夠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這種自由的感覺毋庸置疑。」
 
——題記
 
上面的文字是一位美國華裔大學畢業生的感言,他還說:經濟獨立意味著在社會自由,並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然而在我的同齡人中,我似乎是唯一這樣想的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當中大多數人都從父母那裡接受某種形式的經濟援助——而且很少有人說他們想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也許這才真正是我們應該感到憂慮的:「很少有人說他們想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可以引領社會潮流,可以在很多方面走在社會前列,但是,他們最無力之處就是,缺乏話語權,欠缺掌控自我命運的能力。如果要追究包括老現像在內的青少年問題的根源,那一定是成人社會,是那些制定規則的人。
 
「NEET」們的無奈之選
 
「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穀不分,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這是人們對所謂啃老族的調侃。「NEET」一詞源自英國,原本的完整形式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 Training,專指那些在義務教育結束之後,不升學、不工作、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
 
18歲成年後不再依賴父母開始獨立生活,過去數十年來這一直屬於典型的西方社會特徵。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加拿大也逐漸出現了一批「Boomeranging」,類似中國的「啃老族」或「傍老族」。從全社會的範圍看,「啃老」現像在華人圈裡表現得更為明顯。
 
海外的華人子女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移民家庭的孩子,有長輩陪伴在旁;二是獨立生活的留學生群體,後者仍處於求學階段,所以無論其在經濟上是否獨立,都不屬「NEET」範圍。我們所說的啃老一族專指走出校門後賦閑在家的「三無人員」——不升學、不工作、不參加職業培訓,即移民家庭的子女。
 
說得滄桑一點,畢業即失業的「啃老族」多數是生活所迫,畢竟在目前的國情和經濟形勢下,整體就業形勢不樂觀,新移民的失業率和薪資水平都未見起色,遑論毫無市場經驗的年輕人?而對於溫哥華這樣的夢想之城,公文包的重量遠比書包沈重得多。
 
兩年前畢業的小夥子文歐,從一個在家「靠老」的學生升級為一個在家「啃老」的社會青年,兩代人的矛盾也越積越深。2008年正是經濟衰退籠罩全球的年份,市場不能容納過多的勞動力,很多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而對於華人來說,橫亙其中的還有語言、文化、生活習慣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差異。一些家境比較富裕的華人家庭,只能讓孩子在家庭或者親友的零售店或中餐館掛名找一份工作。
 
文歐畢業後,一時找不到工作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父母餐館裡的員工。這名「員工」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從來不按時上下班。即使上了班,他也只是閑在餐館裡,看著父母工作,無所事事。或者乾脆抱著筆記本電腦在餐館裡的某個角落裡呆上整整一天。經常到這家餐館來吃飯的顧客會驚訝地發現,在平常的工作崗位上,除了文老闆一個人辛勤工作日漸佝僂的身影外,旁邊往往還有個什麼都不會幹的「啃老」族。
 
事實表明,與上一代相比,現在的孩子若想獨立生活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社會評論家總是將一切原因歸咎於這一代人性格的缺陷,自身的軟弱。事實並非如此,科技及全球化發展反而使人們的薪資水平下降,製造業委靡不振,就業崗位流失大量,在這個變幻無常的新經濟時代,從受教育到找工作、買房,建立自己的家庭,年輕一代的成長之路佈滿荊棘,困難重重。文歐只是他們當中極其普通的一個。
 
楊小姐的家庭條件不如文歐,她的經歷看上去更加「順理成章」。她離開中國的時候只有15歲,海外的經歷算是夠長,中學畢業後又讀了一家高等職業學校,畢業後就開始找工作,並很快與一個華人二代結婚,但婚後仍「留守」娘家,無法獨立生活。
 
事實上,楊的家庭並非富裕,父母倆打工的工資收入只能稱為中下等,家中一向較為拮据。直到楊工作後,她父母身上的擔子才略微輕鬆了一些。在負擔了楊的生活、學習以及結婚的費用後,父母沒有想到的是「啃老」又成為小楊夫妻的新選擇,並且,一時還看不到期限。
 
如今,小楊夫婦的孩子已經三歲多,仍然「常駐」父母家,老兩口那點微薄的收入全成了滿足小楊婚後繼續享樂的墊腳石。為應對可預見的入不敷出,楊的父母打算將自己的退休年齡延長5∼10年。
 
怪來怪去怪社會
 
學生畢業回家「啃老」,其實家長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啃老族」的出現與中國父母「周瑜打黃蓋」的心態不無關係。一方是心安理得「啃」人,另一方卻也心甘情願被「啃」。中國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不計成本的,當孩子有困難時,父母怎能坐視不理?於是,無法從精神上斷奶的襁褓青年,高喊「不想長大」的宣言,不勞而獲變成習慣,「啃老」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其實,深究人的內心,為人子者一方面渴望獨立,另一方面也不願給父母增添負擔,他們內心並非心安理得;而為人父母者又何嘗不知道年輕人獨立意識與獨立能力的培養,對其人生的重大意義?
 
為什麼現今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還不能獨立?簡單的說,只有兩個字「很難」。因此我們說,啃老現象的產生也是兩代人共同的無奈選擇。
 
剛從大學或中學畢業,拿著一紙文憑,這些社會新鮮人的唯一要求就是在城市立足,找到一份有發展前景的工作。要知道他們身上還揹負著沈重的助學貸款,需盡快找到工作償還債務。但是,剛走出校園的學生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又談何容易?即使找到了工作,償貸之路仍然漫長。
 
2006年出版的「Strapped」一書曾做過如下分析:過去25年裡,對比通貨膨脹率,工人的實際工資並未增長。相反,人們的生活成本卻在直線上升,尤其是房價暴漲。這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又有何能力供房、養家?
 
1999年就從大陸移民過來的楊先生,孩子已大學畢業,談起這個問題,他認為,其實「啃老」現象不僅存在於華裔族群,西人也照樣有「啃老」者。主要原因應歸於現在物價和生活費用比前些年高多了,就業現狀也不理想。你說孩子大學畢業,一時找不到工作,如果有了女朋友,按這邊的文化和習慣,會出去租房自己住。房租、生活費怎麼辦?只有啃老,經常回家蹭飯吃都不算什麼,如果孩子要買房,現在剛畢業的年輕人沒有幾個(大陸過來的大款除外)付得起首期的,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父母(特別是亞裔)都會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房子抵押給子女貸款付首期,楊先生說,在他身邊的朋友就有好幾家是這樣幫子女的,而且是心甘情願被「啃」的。
 
但是,如果長輩負擔不起怎麼辦?楊先生的回答是:那就推遲結婚,或等找到了工作再買房!
 
烏娜的啟示
 
啃老現象的產生既是社會環境使然,同時它也是教育方式的直接結果,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華裔家庭的啃老概率高於西方家庭,那就是,自立意識的培養。
 
在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這樣的課文:一個11歲的叫做烏娜的德國女孩想要獨自去中國旅遊。當她向父母提出這個想法時,她的父母不是簡單地回絕她的要求,不是用「那裡太遠,對你這麼小的孩子來說太不安全」等理由來簡單否定她的想法,也不是用「我們會帶你去的」這樣的方法,來滿足孩子想要一睹中國的好奇心。烏娜的父母告訴她:我們支持你的想法,但是你的年齡還很小,中國也很遠,那裡的情況與我們的國家迥然不同。如果你想去,就要為自己的長途旅行做好充分的準備。
 
小烏娜後來花了四年的時間,學習中國的地理,歷史,為自己設計中國之行的行程。她瞭解她所想要去的地方的住宿情形,盡量尋找那些青年旅社以降低旅遊成本。烏娜還堅持課餘打工攢錢,湊足自己的旅行費用。她還學習了一些中國話,以為旅行之方便使用。在做好了各方面充分的準備後,烏娜在15歲時獨自來到中國,按照自己事前擬訂的旅程安排,圓滿地、安全地完成了她人生的第一次長途洲際旅遊的壯舉,實現了自己四年來努力的目標。通過這個夢想的實現,烏娜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她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她不敢做,只要自己為此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顯而易見,觀念的確立可以指導方法的選擇,在一定的教育觀念下,就可以找到相應的方法,而觀念——教育的觀念,成才的觀念——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接觸過勵志教育,有一個很典型的勵志短片,講的是一隻小鷹被老鷹推下懸崖,被逼學會翱翔的故事。片中的小鷹幾次幾乎墜入崖底,但老鷹總是在最後一刻將它救起,最後,小鷹終於可以憑自己翅膀的力量在藍天下自由飛翔。
 
不少華人父母為了讓子女獨立,可謂煞費苦心。一位家境優越的太太,為了讓孩子們出去打工,自己以身作則,在速食店做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孩子們在媽媽的帶領下,終於走出了自立的第一步。另一位兩個孩子的母親,看到一兒一女畢業後不找工作,天天在家打電子遊戲,就乾脆把房子賣了,自己回流。臨走前她給兩個孩子租了個房子,付了一年租金,就將他們「放飛」了。一年後,她回來看望姐弟倆,發現孩子們真的長大了,會洗衣會煮飯,生活內容井井有條,會自己養活自己了。
 
有研究組織將「成年人」的標準定義為三方面:搬離父母的房子,找到一份工作,建立自己的家庭。按照這一定義,啃老族們多數是「未成年人」,然而,很多在這一定義下的「成年人」卻仍然鍥而不舍地「啃之不疲」。
 
過去公共政策為人們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能夠保障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助學金,失業保險也名副其實,最低工資也還說得過去,「但是,現在世道變了,政府要將過去的一切連本帶利的收回。」救世軍的一位義工對近年的政府政策十分不滿,他說,所有政策被改的面目全非,飛速發展的經濟也未能給全國人民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政府也不再無限制的扶助弱勢群體。
 
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當孩子成年後,是繼續為他們包吃包住,保護在羽翼下,還是讓他們離開家,自謀生路?這是做父母的面臨的課題。自立還是啃老,也是年輕人不能不做出的選擇。
 
答案似乎不難,難就難在與現實的對抗。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大華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