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耗總量世界第一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圖)

發表:2010-08-02 22:1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國際能源機構透露中國2009年能源消耗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之後,中國官方多次反駁說計算方法不同,因此國際機構的數字不可靠。但幾天後中國媒體開始集中報導「中國能源消耗被第一」,這對北京意味著什麼?

發展中國家身份:這一招正在失效?

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本週一採訪中國石油大學專家稱:來自國際機構的演算法,意在強調中國作為能源消費最大國,在世界氣候政策中的責任也要增加。《中國經濟週刊》甚至直截了當發問:所謂「中國被第一了」會不會意味著西方將在下一輪國際氣候會議上,要求中國增加自己二氧化碳減排目標。該報沒有透露具體姓名,只是籠統援引所謂業內專家的話稱:西方此舉在於為發達國家在坎昆會議前「製造有利的輿論氛圍」云云。對此,德國綠黨氣候問題專家麗莉·佛洛爾(Lily Fluor)對德國之聲記者表示:

「關鍵在於這幾年,中國人均能耗竄升,這是中國政府必須面對的事實。因為這樣一來,籠統區別工業國家和新興國家,來確定各自減排義務,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亞洲比較小的國家比方說新加坡或海灣國家,人均能耗很高,已經超過德國。但演算法上還被認為不是工業國家。但窮國如烏克蘭卻還被算作是工業國家。」

GDP作為計算基礎:是個烏龍球嗎?

迄今為止,北京在國際氣候談判中始終堅持的一個立場正好是: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總能耗增加,並不意味著人均能耗高。因此,要減排,也要工業化國家作表率。現在,人均能耗竄升,勢必意味著這張過硬的王牌開始失效。

中國新華社旗下的《國際先驅論壇》8月1日通過其在巴黎的記者,專訪發布中國超過美國成為能耗第一大國的國際能源機構時,仍舊強調了中國人均能耗還是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但面對即將展開的坎昆回合談判,這張不那麼管用了王牌,也還會帶來其他談判上的不利。這是因為以國家經濟總量GDP為分母,計算單位經濟量能耗,這是北京自己提出的計算基礎。假如按照這個基礎計算,經濟總量加上能源消耗總量雙雙攀升,要想保持甚至降低自己在國際氣候減排上的責任,會難上加難。

麗莉·佛洛爾(Lily Fluor)指出:迄今味著,國際上要求類似中國這樣的新興國家計算減排的基礎是:「要求這些國家按照通常工業化過程計算二氧化碳排放,然後制定低於這個標準的具體減排比例。目前公布的中國能耗數據,明顯有利於美國。 歐巴馬政府未能在國會裡通過自己的減排法案,正在面臨國際社會的壓力。現在,中國能耗攀升,減排無著,美國因此可以從北京那裡找到推托的理由。國際減排談判要是進行不下去,當然不是美國人的責任,而是中國。」

談判拖得越長對中國越不利

很顯然,GDP攀升這份榮耀不屬於美國,屬於中國;能耗總量上升,這份世界第一也不屬於美國,而屬於中國。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很有可能成為下一次國際氣候談判的千夫所指。而且,不僅美國,尤其其他新興工業國家,也會以中國儘管經濟總量和能耗總量雙雙竄升,卻仍不願承擔更大減排責任作為理由,推托自己的責任。引人注目地是:北京似乎不再強調中國經濟總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為工業化國家出口生產的。和這部分生產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要算在工業化國家的頭上。

麗莉·佛洛爾(Lily Fluor)分析指出:「國際談判中,這個演算法被稱為排放計算在內的方式,但迄今為止沒有成為多數國家願意接受的演算法。相反,即便在所謂發展中國家裡面,中國也被認為一不小心就會帶來麻煩。工業化國家減排則無旁貸。但相當一批新興國家也難以推托自己的責任。在這些新興國家裡中國首當其衝,因為中國這幾年的能耗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二氧化碳排放急劇上升,加上幅員遼闊。國際上達成減排協議需要的時間越長,中國發展的這個趨勢就會越明顯。北京在國際談判中面臨的壓力,也就越大。這一點,中國政府心知肚明。」

来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