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黃鐘家兄妹陪母親病房過除夕 房屋成孤島(組圖)

發表:2011-02-06 07: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昔日美麗如花的鐘如琴。


曾經幸福的一家人。左一為羅志鳳,右一為鐘家誠,右二為鐘如九。

羅志鳳、鐘如琴目前仍躺在北京一家醫院裡。儘管大的創面都已經好了,但羅志鳳經常頭暈。曾經美麗如花的鐘如琴,臉上的疤痕越來越大。她們常常整夜睡不著覺。

鐘家五兄妹先後辭去了工作,紛紛趕到北京,在醫院精心照料著自己的親人,這其中也包括鐘如九。2011春節,鐘如九等人原本想將母親和姐姐接出醫院,在出租屋內度過除夕之夜,但由於母親的病情不穩定,大年三十還是在病房度過的。

與此同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宜黃,鐘家那棟三層樓房空空蕩蕩。鐘如奎的妻子鄧香英是目前留在宜黃的幾個鐘家人之一,她告訴新快報記者:「除夕之夜連鞭炮都沒放,非常冷清。」

飢荒逃難落戶宜黃縣

從破舊的老城區,越過撫河上的宜黃大橋,一直往南走,在世紀大道與省道林崇線的交岔口,就能看到鐘家那棟樓房。這裡屬於宜黃縣河東開發區橋頭村。自焚事件發生後,當地對鐘家房屋的拆遷工作,已經被撫州市叫停。新快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鐘家的這棟樓共有三層,每層4個房間,另有一個大客廳。由於鐘家的人口這幾年不斷增多,他們又把二層和三層的客廳改成了房間,因此,整棟樓共有14個房間。

這棟樓記錄著鐘家曾經擁有的艱辛、歡樂和夢想。

據鄧香英介紹,鐘家並不是宜黃本地人,而是外來「逃難者」。

上世紀60年代初,安徽出現大的飢荒,家住蚌埠一帶的鐘家誠,家裡的人差不多全都餓死了,為了活命,鐘家誠獨自南下討飯,路上碰到了比他小10歲、同樣是安徽人的羅志鳳,同是天涯淪落人,兩人在討飯過程中相依為命相互照顧,逐漸產生了感情並結婚,後來在宜黃縣城郊定居下來。

那是一個「多子多福」的年代,同時,似乎是出於一種「外來戶」心理,在之後的10多年裡,鐘家誠和羅志鳳夫婦先後生了9個兒女,其中有7個孩子目前生活在宜黃(二兒子和三女兒出生後,送給別人撫養),其中最大的39歲,最小的22歲。

鄧香英是地地道道的宜黃人,2003年與鐘家三兒子鐘如奎結婚。鄧香英告訴新快報記者,儘管鐘家幾個孩子都是在宜黃出生的,都擁有宜黃農業戶口,但一直以來,宜黃縣既沒有為鐘家誠一家解決工作問題,也沒有給鐘家誠一家分土地和山林,鐘家大大小小的生計全靠鐘家誠夫妻解決。為解決眾多孩子的吃飯穿衣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鐘家誠、羅志鳳夫婦就在位於郊區的橋頭村燒磚。

開荒建房手續很齊全

鐘家誠夫婦很想在宜黃紮下根,留在這個以博大胸懷接納了他和家人的地方。1999年,他們在橋頭村買了一塊面積為120平方米的地皮,決定自建房。鄧香英說,「那時,鐘家建房的地方還是一片荒丘,這一家人為能擁有一個夢想中的家園而特別激動,老老少少齊上陣,沒日沒夜地幹,硬是一鋤頭一鋤頭刨出一塊平地。」

家裡孩子多,經歷過流浪之苦的鐘家誠夫婦,為了兒孫們將來不再為住宿發愁,決定多蓋些房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這一蓋就是三層,12個房間。「什麼手續都辦了,國土證、建設證、房產證,什麼都有。」

為了這棟房子,鐘家誠夫婦花光了他們所有的積蓄。「他們什麼都沒有,只有這塊地,這棟房子,對他們來說,意味著全部。」有知情者這樣說。這幾年,孩子們一個個長大了。由於各種原因,他們大多連高中都沒上過,基本上都是初中一畢業就外出打工,儘管收入不高,工作不穩定,但幾個孩子都很孝順,只要有時間就會回到家裡陪一陪父母,一家人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在鐘家,鄧香英給記者找來一本本相冊,那是他們過去歲月的見證。由於鐘家誠有4個女兒,而女孩子又愛美,因此鐘家的照片特別多,這些照片定格了一個個美麗與幸福的瞬間。

沒想到,2007年,當地政府盯上了他們腳下賴以生存的土地,說要在這裡建一個新汽車站。也就是這一年,操勞了一輩子的鐘家誠患上了心肺病,經常呼吸困難。2009年農曆七月,鐘家誠帶著對家人的無限牽掛和擔憂離開人世,終年69歲。他的結義兄弟葉忠誠大哭了一場,哭著說他和幾個孩子一定要保護好鐘家這塊地。

一年後,自焚事件發生。

特寫:結義兄弟成了鐘家人

2010年9月10日,鐘家3人自焚,這其中包括鐘如奎的大伯葉忠誠。鄧香英向記者透露,其實,葉忠誠不是鐘家的直系親屬,而是公公鐘家誠的結義兄弟。

當年,鐘家誠逃難到宜黃,遇到了同樣流浪到宜黃的葉忠誠。葉的家鄉河南信陽地區當時也發生了嚴重飢荒,導致大量人員死亡,葉忠誠離家逃難,在宜黃與鐘家誠相遇,兩人成了比親兄弟還好的結義兄弟。後來,儘管飢荒過去了,但葉忠誠仍沒回老家,而是繼續與鐘家誠一家在宜黃生活。由於嘴和鼻子有先天性殘缺,葉忠誠一輩子未婚,鐘家始終把他當自家人。這些年,葉忠誠的年齡大了,都快80歲了,干不動活了,鐘家對他更好,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不忘帶上他。「這是在患難中建立的真情,必須珍惜。」

儘管在宜黃呆了幾十年,但無論是鐘家誠、羅志鳳,還是葉忠誠,都沒有學會說宜黃話。鐘家誠夫妻一直講著帶有安徽口音的普通話,而葉忠誠則始終講著地道的河南話,由於長期生活在一起,鐘家老老少少,都能聽懂葉忠誠的河南話。

在此次拆遷自焚事件中,葉忠誠因傷情嚴重經搶救無效死亡,鐘家事後將他埋在了宜黃,並將他的遺像與2009年去世的鐘家誠一起,擺在鐘家堂屋裡供奉著。

記者手記:宜黃鐘家已成孤島

鐘家一樓堂屋。鐘家誠的搖動躺椅還在,兩個大大的福字貼在門上,但最引人注意的是鐘家誠和葉忠誠老哥倆的遺像:鐘家誠面色凝重地看著這個他曾經無限留戀的世界,而79歲的葉忠誠遺像則模糊不清——因嘴鼻部殘疾,他生前不願意照相,僅留下的一張也是在鐘家誠的勸說下照的。當時,鐘家誠有意讓孩子照得模糊些,以照顧到這位老哥們的「臉面」,這也成了葉忠誠留在人間的唯一影像。

在二樓的房間裡,鐘如琴自焚時留下的黑色痕跡清晰可見。

鐘家院子裡,草木枯黃。院子東側,一個瓷碗在寒風中靜靜地立著,那是葉忠誠在出事當天早晨吃飯時用過的碗。往西北看去,是一棟棟正熱火朝天興建的新樓盤,挖土機正在轟鳴。事實上,鐘家已經成了一個「孤島」,站在東南方看,鐘家的房屋就像是在懸崖上,高高地聳立著,下邊,一臺挖掘機至今還停在那裡。

300米外,則是嶄新的縣委、縣政府和氣派的華南虎文化廣場,但更多的還是樓盤。在一個剛剛封頂的高檔小區,院牆上寫著這樣的廣告語:有一種設計,讓業主無可挑剔,經典戶型,大尺度美學境界;有一種繁華,與世界同步,城市中心,繁華生活與世界同步。

鄧香英嘆息,這裡原來都是良田,幾年間,全不見了。

来源:新快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