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千百萬城市青年走入窮途

作者:鍾波 發表:2011-11-12 13: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1968年7月,「文革」初期風起雲湧的紅衛兵運動,隨著毛統區奪權任務的逐步實現和各級革命委員會的建立,進入了尾聲。而毛統區一千萬左右「停課鬧革命」或「留校鬧革命」的大、中專學生,和六六、六七、六八屆高中、初中畢業生,卻仍然作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四處衝擊。如何安置這批為毛澤東奪權有功的學生,變成了毛澤東傷腦筋的問題。

1966年「文革」以來,生產受到很大衝擊,1967年工農業總產值比年下降10%;1968年在1967年下降的基礎上再降4.2%。整個國民經濟出現全面衰退的形勢,絕大多數的工礦和基層單位無法招收新工。同時,各類高等學校和專業技術學校也都全面陷於癱瘓,研究生、留學生的培養和選派工作也完全停頓。

兔死狗烹、棄若敝屣是毛澤東處理功臣的慣用伎倆,誤導別人更是毛澤東的拿手好戲。

1968年7月,毛澤東發出指示:「我們提倡知識份子到群眾中去,到工廠去,到農村去,主要是到農村中去,……由工農兵給他們以再教育。」於是,在整個毛統區掀起了一陣宣傳「再教育」理論的熱潮。[1]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以《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市吃閑飯》為題,發表關於甘肅省會寧縣部分城鎮居民到農村安家落戶的報導。《人民日報》為之加的編者按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的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編者按認為,這是一種值得大力提倡的新風尚。希望廣大知識青年和脫離體力勞動的城鎮居民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去。隨後,毛統區各地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奔赴農業生產第一線的運動。[2]

千百萬城市青年走入窮途

到農村去「上山下鄉」,幾乎成了當時青年們的唯一選擇,他們失去了升學成才的機會,他們求職謀生的門路被徹底斷絕,被趕進了荒野(毛澤東語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當然有合適後門的人例外,這是權力主義社會的正常現象。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整個「文革」期間,國家和企事業單位安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所支出的經費超過100億元。在許多地區,由於安置人員過多,超過了農民的負擔能力,出現了與農民爭土地、爭口糧、爭工分的情況。這損害了農民的利益,程度不同地引起了農民的不滿。對於大多數下鄉知青來說,由於生產上不能自給,生活上無法自理,加上有些地區對知青實行同工不同酬的「土政策」,多數知青在生活上還要靠家裡補貼,給家長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和壓力。[3]

福建省莆田縣的小學教員李慶霖,兒子李良模初中畢業以後,1969年走向了毛澤東安排的上山下鄉窮困路,窮得無錢看病,沒有錢理髮,生活中的一切花費都得依靠家裡支持,這就夠痛苦的了,另一個孩子面臨重蹈覆轍的命運。1972年12月22日,不堪生活重壓的李慶霖,冒死寫信給毛澤東,反映他的孩子在農村所遇到的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困難:

我有個孩子叫李良模,是個一九六八年的初中畢業生。一九六九年,他聽從您老人家關於「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導,毅然報名下鄉。經政府分配在莆田山區——荻蘆公社水辦大隊插隊落戶務農。

在孩子上山下鄉後的頭十一個月裡,他的口糧是由國家供應的(每個月定量三十七斤),生活費是由國家發給的(每個月八塊錢),除了醫藥費和日常生活中下飯需要的菜金是由知青家長掏腰包外,這個生活待遇在當時,對維持個人在山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費用,是可以過得去的。

當國家對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口糧供應和生活費發給斷絕,孩子在山區勞動,和貧下中農一起分糧後,一連串的困難問題便產生了:

首先是分得的口糧年年不夠吃,每一個年頭裡都要有半年或更多一些要跑回家吃黑市糧過日子。在最好的年景裡,一年早晚兩季總共能分到濕雜稻穀兩百來斤,外加兩三百斤鮮地瓜和十斤左右的小麥,除此之外,就別無他糧了。那兩百來斤的濕雜稻穀,經曬乾揚淨後,只能有一百多斤。這麼少的口糧要孩子在重體力勞動中細水長流地過日子,無論如何是無法辦到的。況且孩子在年輕力壯時候,更是會吃飯的。

在山區,孩子終年參加農業勞動,不但口糧不夠吃,而且從來不見分紅,沒有一分線的勞動收入。下飯的菜吃光了,沒有錢去再買;衣褲在勞動中磨破了,也沒有錢去添制新的;病倒了,連個錢請醫生看病都沒有。其他如日常生活需用的開銷,更是沒錢支付。從一九六九年起直迄於今,孩子在山區務農以來,他生活中的一切花費都得依靠家裡支持。說來見笑,他風裡來,雨裡去辛勤種地,頭髮長了,連個理髮的錢都掙不到。此外,他從上山下鄉的第一天起,直到現在,一直沒有房子住宿,一直是借住當地貧下中農的房子。目前,房東正準備給自己的孩子辦喜事,早已露出口音,要借房住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另找住所。看來,孩子在山區,不僅生活上困難成問題,而且連個歇息的地方也成問題。

毛澤東:您老人家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我完全擁護;叫我把孩子送到山區去務農,我沒意見。可是,當孩子上山下鄉後的口糧問題,住房問題,生活中的吃油用菜問題,穿衣問題,疾病問題,住房問題,學習問題以及一切日常生活問題,黨和國家應當給予一定的照顧,好讓孩子在山區得以安心務農。

現在,如上述的許多實際困難問題,有關單位都不去過問,完全置之不理,都要由我這當家長的自行解決,這怎麼行呀?有朝一日,當我見閻王去,孩子失去家庭支持後,那他將要如何活下去?我真耽心!

今年冬,我的又一個孩子又將在初中畢業了,如果過不了明春的升學關,是否再打發他去上山下鄉呢?前車可鑒,我真不敢去想它!

李慶霖的信中,還提到在知青中招工、招生、招乾時任人唯親的不正之風問題。

李慶霖在這封信的末尾說:

毛澤東: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夠忙的,是沒有時間來處理我所說的事。可是,我在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的艱難窘境中,只好大膽地冒昧寫信來北京「告御狀」了,真是不該之至! [4]

知青家長李慶霖給毛澤東的信件,給我們留下了插隊落戶知青困頓生活絕對真實的、珍貴的歷史資料。

由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本身是與現代社會背道而馳的瞎胡鬧,所以無論採取什麼措施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除非不搞上山下鄉。隨著一批批新畢業的學生不斷地湧入農村,漸漸到了積重難返的程度。積重難返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回城風」的強勁衝擊下,只能繼續靠行政命令維持著。而在人們心目中,實際已歸於破產。[5]

註:

[1]朱健華、郭彬蔚、李有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紀事本末》,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03頁。
[2]張晉藩、海威、初尊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大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55頁。
[3]朱健華、郭彬蔚、李有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紀事本末》,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06頁。
[4]余習廣:《位卑未敢忘憂國——「文化大革命」上書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175頁。
[5]朱健華、郭彬蔚、李有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紀事本末》,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06—808頁。

(原文以毛主席稱呼毛澤東)

来源:《毛澤東的假象與真相》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