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駐京記者慕亦仁談中國拒發簽證問題(圖)

發表:2013-11-15 04:4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自由撰稿人慕亦仁 (Paul Mooney)(照片來源:慕亦仁)

【看中國2013年11月15日訊】中國政府上星期 (11月8日) 拒絕發籤證給被路透社聘雇到北京工作的資深記者慕亦仁 (Paul Mooney) ,引起許多外國媒體和輿論的關注,以及對北京當局進一步緊縮新聞自由的討論。慕亦仁星期三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對中國在共產黨控制下的前途感到悲觀,認為只有美國和其他外國政府硬起來,才有可能促使中國改變。

過去18年一直常駐北京的美國記者慕亦仁今年63歲,能說流利的普通話,目前居住在加州伯克利。自去年9月因簽證到期被迫離開北京後,慕亦仁今年2月受聘於路透社擔任駐北京專題報導記者。他3月遞出簽證申請,4月在中國駐舊金山領事館面談,此後就沒有下文,直到11月才經由路透社知道中國外交部拒絕發給他簽證,原因不明。

慕亦仁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過去18年他在中國從事新聞工作,寫過許多敏感問題,包括新疆、西藏、愛滋病和維權活動的報導,但都不曾在簽證問題上遭遇麻煩,這是首度申請簽證被拒,他認為背後的原因與中國情勢較以往更為惡化有關。

慕亦仁說:「現在情況變得更糟,甚至比多年前我剛到中國時還要糟。在中國,人們有許多不滿,從勞工到移民工,從鄉村到城市,中共卻沒有採取任何作進行處理,只有不斷的壓制和鎮壓,所以人們的反抗也在不斷增加。我認為中國共產黨現在對於這些事情被如何報導非常敏感。」

慕亦仁對於無法返回北京工作感到震驚和失望。他說,儘管中國當局對外國媒體記者的恐嚇和脅迫從未間斷,家人也經常擔心他是否能在工作後順利回到家中,但他和許多西方記者都覺得,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驅使他們,必須在這種惡劣的採訪環境下持續報導中國的弱勢族群和敏感議題。

慕亦仁說:「許多我報導的對象沒有發聲的管道,我在採訪過程中經常遇到這個情況。中國媒體在許多情況下無法報導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們受到政府的限制。我曾經跟隨大約9個農村家庭出去尋找他們的子女,他們認為自己的小孩被綁架到黑磚窯工作。他們在哭泣,沒有人對他們的故事有興趣。如果外國記者願意報導這個事情,那麼他們就覺得還有一點希望能夠讓他們的聲音發出去。我覺得自己有責任給這些人一些發聲的機會,希望通過報導能讓中國政府注意正在發生的事情並做些處理。」

慕亦仁說,中國的崛起讓它更有自信,也更有力量來抗拒外來的批評和指責,它的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也讓許多國家難以對它說不。但慕亦仁認為美國仍然有能力要求中國至少在媒體平台上給予平等互惠的待遇。他舉例說,只要美國拖延發給中國國營媒體中央電視臺記者的簽證,中國就會妥協。

作為一名自由撰稿人,慕亦仁有28年在大中華地區從事新聞採訪報導的工作經驗,其中1985至1990年在臺灣,1990至1994年在香港,以及1994至2012年在北京。

在離開中國前,慕亦仁受雇於香港南華早報,不過在總編輯換為前中國日報記者王向偉後,雖然慕亦仁寫過不少有關中國的報導,但立場越來越偏向中國的南華早報只用了他兩篇稿子,其中一篇與熊貓有關。

在慕亦仁簽證遭拒後,北京駐華外國記者協會(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of China)發表聲明說,中國當局發放記者簽證程序的拖延和缺乏透明度,只會加深外界對中國利用這種做法來恐嚇媒體和記者的印象。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