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饥荒的经历让我患上了贪吃症

作者:曾颖 发表:2012-11-17 13:4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谨以此文,送给那些未得糖尿病但还不知道节制的人们。

医生说我的糖尿病和胰腺炎是因为不节制的饮食习惯造成的。每次对我的医嘱中,都不忘加一句:切忌暴饮暴食!

由此可见:暴饮暴食在我的生活习性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暴饮暴食生活习惯的养成,与我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我生于1969年,虽然饿死许多人的大“灾荒年”已过去了9年,但供应依然很紧张,所有的消费品都必须凭票才能供应。票是按户口上的正住人口数发放,有了票只代表你具备了买某种商品的资格,而最终决定你是否能将货物买回家的,则是钱。

我们一家四口,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过活。父亲的工资不高,只有四十几元钱,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只有10元左右。这10元包括油盐柴米书本学杂生病吃药婚丧寿庆门户差事等。这些需求很像一只只庞大的巨蜥,而那可怜的10元钱,则很像一只瘦骨鳞峋的鸡,丢进巨蜥群中,连叫都没来得及叫一声,就连毛也剩不下一根了。

细心的读者您一定会发现,在以上诸项必须的开支中,我没有罗列衣服和肉这两项。这两项比起前面那些东西的迫切性显然要差些。衣服可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几尺布票,一来一往就能对付九年。这还不算大人衣服下放给小孩,小孩的衣服下放给婴儿这一系列再生循环的流程。因此,衣服不作为常规开支,是显而易见的。

而肉,相比于油盐柴米来说,确实也算是可以削减的奢侈品了。在每月每人只供应半斤菜油的情况下,油也几乎快成了可以削减的生活品,很多人家,是将油用来炒盐,然后用来煮菜。还有人家,则是用一张草纸蘸点油擦擦锅就炒菜,无论炒什么菜,一例有一股原始铁板烧的焦糊味。

油尚且如此,花椒味精酱油醋茴香八角葱姜蒜之类,则更是可有可无。某些殷实点的人家,煮面时加几滴酱油放几颗葱,一下子便会香出十几家门面,让闻者口水汪汪地直叹:吃得真讲究啊!

讲究这两个字,是要用经济实力做保障的。在那个时代,“讲究”对于大多数人都是奢侈品。而对于我家这个困难时期的困难户来说,则更算是奢侈中的奢侈了。

从我记事开始,我家的下饭菜,基本就是土豆、莴笋、白菜之类可存放很久的蔬菜,因为它们经久不坏,所以价格便宜,而且可以在最低价的时候买来存起来。其烹饪方式,主要采用煮熟放盐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节约油。

这就是吃着这样的菜一天天长高的。当然,还吃过酱油拌饭,凉拌胡豆或葱花。这得看我那忙于生计的父母下班之后是否还有做菜的体力和心情。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我读小学三年级,可以自己煮饭为止。虽然锅里的内容依旧,但我至少可以背着父母,偶尔往锅里滴几滴油,过一把炒饭瘾。

因为肚里油水少,我从小胃口奇好,饭量大得惊人。8岁时,我在乡下作客,曾眼睛不眨地吃完四大碗土豆煮面条,害得好客的男女主人饿了一顿。12岁那年大年初一,我气壮山河地吞下了65个汤圆,那可是我们全家当年供应的汤圆面和馅的三分之二。

关于贪吃而忘乎所以的故事,在我身上发生得实在是太多了。为免凑字数之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从很小开始,我就有一副好胃口,很多人都说我像“七把叉”,我最初不知道他是谁,后来看连环画,知道他是一个胃口奇好但最终在一次饮食比赛中被胀死的可怜家伙,为此我很忧伤。我忧伤不是因为人们说我像那个长得奇丑的瘦子,而是锥心刺骨地感叹,为什么这么美好的比赛,在我身边就没人举办呢?

父亲对我的大胃口颇有微词,认为我那样的瘦骨骼板根本不可能消化那么多饭。因为按当时供应的粮食定额,我每月只有24斤,父亲说,这只够你吃半个月,如果你再敞开肚子吃,那么,别人就要挨饿了!

为此,母亲和父亲吵过几次架,她说: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宁愿挨饿,也要给他吃。

同意她想法的还有我的外婆。在我“长身体”的那几年时间里,老人家每晚临睡前都会跑上数百米路从家里给我端来一碗饭,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她总说自己老了,胃口不好,吃不了那么多。事实上,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她老人家已八十三岁了,但依然能吃两碗白米干饭。遗憾的是,当年贪吃的我,却只在意饭菜的香味,而忘记体会饭菜背后隐藏的东西。

我的那种对食物疯狂的愿望和狂想,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生活的人是难以理解的。虽然饕餮之士历来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存在的。但像我们那样被同样一段生活经历造就的贪吃,并最终形成一种不良生活习惯的并不多见,别人的贪吃,缘于一种生理需求,而我的贪吃,完全出于一种被想像放大了的精神饿感,我觉得它属于一种心理毛病。

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以我的亲身体验可以佐证。在童年到青年这一个时段,包括我朦胧的青春期在内,我心中想的事大多与吃有关。在我感到饿的时候,我甚至感觉自己能吞下一头牛。而在那个年代,我最美的梦,大多是睡在一张床那么大的油条上狂啃鸭屁股。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这一切与人内心的愿望有联系。这一点我信,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理想就是:努力读书,找工作挣钱,挣了钱,吃够烧腊鸭!

我从小就知道这个理想很丢人。因为它与我们从小所受的要为哪一项事业奋斗终生的宏伟理想相差得实在太远了。我也时常检讨自己的没出息,但不管怎样检讨,却总是难以扑灭这个理想。以至于吃够烧腊鸭,成为我顽固坚持的理想,一直保留到成年,并在机会成熟的时候,狂而猛烈地实现之。

所谓烧腊鸭子,实际就是卤板鸭,是我老家什邡县的传统名特食品。什邡早年并不产鸭,但川西坝子素有沿河牧鸭的习惯。养鸭人们赶着鸭子循河游牧,一群雏鸭经几个月的放牧,到达什邡时已成壮年肥鸭,就地卖给烧腊户。烧腊户将鸭杀死去毛,渍盐后用竹棍撑开拉平烤干,然后送入卤锅煮熟即成。卤锅中的卤水,以炒冰糖起底,加入酱油、胡椒、八角、山奈、茴香等香料,佐以熬骨的老汤,其香味足以使任何食肉类动物失去理智。7

0年代中期,一只中型的肥硕油亮的烧腊鸭仅卖8角钱。但折合成米,也是六七斤,因此,大多数还没解决温饱的家庭,除非逢年过节,平时是决不敢轻易去消费的。

我承认,在我几十年的人生中,烧腊鸭子决不算是最好吃的东西。但在人生初期,它绝对是我所见过的最好吃的食物。这有点像是爱情,初恋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最难忘。

我永远怀念少年时代那不多但却刻骨铭心的吃烧腊鸭的记忆。每次爸爸发工资或得到点什么意外之财或和母亲吵架想讨好她,就会买上一只或半只,用油纸包着拿回家来,大致平均地分成四份,全家每人一份。这是我们全家难得的一段幸福时光,父亲喝着酒,我和弟弟端着各自那份块数不等的鸭子,互相比较着谁的肉多,并互换对方碗中自己爱吃的那一部分。而母亲,则将自己碗中肉多那部分掐下来,放到我们两兄弟碗中,自己嘎崩崩地嚼骨头。

卤水中浸泡过的鸭子,浑身沾满了香气。加上细滑而嫩的瘦肉和带着点糖汁特有的焦糊香味的鸭皮,以及皮与肉之间闪着黄色晶亮油光的那层油,简直是我那小小人生中的极品食物。它比饭更香,比土豆更有嚼头,比莴笋和胡豆更有油气。请原谅,我能举出的比较物实在有限。总之,它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最好吃的!比猪肉还好!

几十年之后,我参加工作了。那时节,鸭子也不再论只卖,而是一两元钱一斤了。我的工资虽不高,但集中火力每月吃上十几顿鸭子也还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于是,我就开始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吃够烧腊鸭。

和很多不具实际操作性的空洞理想不同。我的这个理想极容易实现。其负作用便是从我17岁参加工作时体重仅有105斤,到工作后的5年,基本不再想狂吃烧腊鸭子为止,狂长了50斤。我当年单手拎一只鸭子边走边啃的豪迈吃相,至今仍是当年的老同事见面的谈资,如今回想起来,依然如鸭在口,满嘴生香。

我一直为自己这个不太有说道头的理想耿耿于怀。但不久前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一个有千万身家的老总,闲聊时,他无意中说起自己少年时代的理想是:“吃够猪下水!”

那天,我差点扑上去与他拥抱。但因为两个大胖男人在公共场所拥抱太过于惊世骇俗,于是强忍住了。他也仿佛遇到了知交,说曾经遇到过很多同龄人,少年时代的理想多与食物有关……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